當視野越被擴張時就越發現自己懂得很有限。

困在曠野還是勝過世界   

我們對人的認識通常謹限於表面層:我們是否看過對方在職場、家庭、及與好朋友的相處模式是如何?

 

輕聲細語不一定等於小鳥依人的小女人,也許她很有想法與主見。

高知識分子不一定等於只會說不會做的法利賽人,也許他願意聆聽不同的意見並很有行動力。

辣妹不一定等於膚淺只注重外表,也許她有一顆誠懇又熱誠的心。

積極在教會服事不一定等於成熟穩重的屬靈人,也許他只是把表現導向帶入教會,等等。有很多東西,不是從表面的認識能看到的。

 

如果沒看過就評論,合適嗎?

 

我們每個人是用我們經驗的累積來解讀周圍的人事物。我們有時在無意中會給人貼上標籤(stereotyping),不管是對於不同行業 (例如:醫生是很有規局又嚴肅的),性別 (例如:女人是細膩敏感的),或是種族(例如:最近澳洲又鬧起種族歧視議題,有個澳洲白人罵一位亞洲女性gook,但有沒有想過有些華人叫白人「鬼佬」是否也不太好聽? 或叫印度人「阿三」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4/07/140704_australia_racial_discrimination.shtml),等等。說難聽一點,就是偏見(discrimination)。偏見就是偏見,種族歧視也不過是偏見中的其中一種。人是不可能沒有偏見的。差別是,有些人根本沒意志到自己的想法有可能是帶有偏見的就直接跳到了一個結論。視野較廣的人會先停頓一下並試著從比較多元化的角度來思考。

 

有些公眾人物甚至選擇在某些議題上不公開他們的立場,因為他們的觀眾太多元化了。多元化的觀眾對於這些評論的解讀也非常多元化。隨便一句話就很容易被人誤解,產生一些毫無建造性的爭論。

 

如果我們傾向於在無知中把人套在一個框框裡,那我們是否也有可能傾向於把無限的神套在一個有限的框框裡?

 

有些話題是有爭論性的。就連聖經裡也是,有很多東西不是黑與白。對於有些議題,聖經本來就沒有表態明確的立場,或者是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解讀。我們是渴慕了解的是神所要對我們說的,就是那不管任何時代都能應用的真理?還是我們把聖經當作一個工具,可以引用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我們是有系統性的試著了解整本聖經,還是只看我們想看的呢?當我們一同研習聖經時,是在促進多元角度的思考與討論,還是命令式的填鴨學習?我們是否尊重不同的觀點?如果不尊重,又如何促進多元化的討論?有時候,我們可以學習把意見與情緒分開: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力反對另一種主張跟觀點,而且講的時候不討厭他。

 

每個人觀點不同,盲點不同,優缺點也不同。一個人會達到他今天所持有的觀點與價值觀,不是沒原因的。多元化的討論,如果是一種彼此尊重的交流,可以帶來更多視野的擴張與成長。

只要心裡願意,每個人都能成長的。在神手中的,有無限的可能性。

人所知的,是何等的有限。敬畏耶和華乃是智慧的開端。

 

請觀賞以下網路流傳的短文:

 

一位醫生在接到緊急手術的電話後,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醫院並換上手術服,男孩的父親失控地對他喊道:“你怎麼這麼晚才來?你難道不知道我兒子正處在危險中嗎?你怎麼一點責任心都沒有。”醫生淡然地笑著說:“很抱歉,剛剛我不在醫院,接到電話就馬上趕來了,您冷靜一下。“冷靜?如果手術室裡躺著的是你的兒子,你能冷靜嗎?如果現在你的兒子死了,你會怎麼樣?男孩的父親憤怒地說。

 

醫生又淡然地笑著說:“我會默誦“聖經”:'我們從塵土中來,也都歸於塵土,祝福是主的名字。'請為你的兒子祈禱吧!”男孩的父親憤憤的說:“當一個人對別人的生死漠不關心時,才會這樣說。”幾個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醫生高興地從手術室走出來,對男孩的父親說:“謝天謝地,你的兒子得救了!”還沒有等到男孩的父親答話,他便匆匆離去,並說:“如果有問題,你可以問護士!”“他怎麼如此傲慢?連我問問兒子的情況這幾分鐘的時間他都等不了嗎?”男孩的父親對護士憤憤不平地說道。

 

護士的眼淚一下子就流出來了:“他的兒子昨天在交通事故中身亡了,我們叫他來為你的兒子做手術的時候,他正在去殯儀館的路上,現在,他救活了你的兒子,要趕去完成他兒子的葬禮。”

 

別人的生活發生了什麼,他們正在經歷著怎樣的波折和磨難,站在自​​我立場的你可能並不知曉,你所看見的只是表象而已。

 

 

五月天【諾亞方舟】

  

http://youtu.be/V46K7apDziA

 

 

arrow
arrow

    goody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