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標vs希望
首先,要先定義一下兩者的不同喔!!
希望孩子認真讀書:是目標還是希望?
是希望!因為孩子要不要認真讀書不是父母能夠操控的! 是孩子自己要決定自己想不想讀書! 希望孩子好好讀書是一個很好的希望。但是如果父母把這當作目標,就會操控孩子,而立定錯誤的目標常常會帶來負面的情緒,因為push/推動只會把人暫時不得以的從a點被推到b點,停止推動時馬上會彈回a點。
目標是不需要他人的配合就可以達到的。目標必須是為自己設立的,要求的對象是自己,而不可以設立一個要求別人達到的目標。
美好的希望就是一件美好的事,常常需要以賴他人的合作而達成。
雖然不因該操控孩子讀書,但可以想想看可否為自己設立幾個目標來引導孩子讀書,例如: 自己與孩子的關係好嗎(孩子願意告訴我他的心事嗎)?我是個好榜樣嗎(還是不斷要求孩子讀書自己卻一直看連續劇)? 我是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嗎?是個喜樂、心裡平安、正面積極的家長? 還是焦慮、不安、憤怒? 家裡的氣氛是輕鬆愉快的,還是與配偶時常吵架,使得孩子居住在一個無法專心唸書的環境,而想要不斷往外跑?
以上例子也可以同樣的應用在希望配偶信主這美好的希望。
2) 區別[為別人負責](越線)與[向別人負責](健康界線)的不同
丈夫信主,是不是妳的責任?
不是妳的責任,妳不用為他是否信主負責,但妳可以做好妳自己該向他負責的那一塊,就是做個符合聖經定義的好妻子:溫柔、敬重丈夫、接納他的不完美,等等,然後把結果交託給上帝,他有沒有信主是他和上帝的事,是上帝給他的自由意志。不要把[讓丈夫信主]變成一個目標,因為這樣容易陷入一種想要糾正他、保護他、拯救他的感覺,不願意聆聽,使他有被操控的壓力,而且也會讓他覺得妳對他好只是為了達到個人的目標。所以當丈夫沒有按照我們的意思去做的時候,不要感到挫折或生氣,還是繼續帶著平安、喜樂、和平與信心過日子。當妳想要為別人擔一些上帝沒有要妳擔的擔子,因為妳覺得妳要為這些結果負責,妳就會很疲憊,因為有很多結果是妳無法掌控的。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在牧師在台上做講到或弟兄姊妹作見證時: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觀眾都覺得妳的分享對他們是有幫助的,他們自己會決定要不要應用妳所傳講的東西,甚至有權利不喜歡妳的分享,但妳要向觀眾負責的就是自己是已做好充分的預備,以及所傳講的是否合乎聖經的真理。
以上的例子也可以同樣的應用在職場上:作為醫生,不一定每一位病人都會認為你的服務對他們有幫助,因為你不可能討好百分之百的客戶,而且病人甚至有權利選擇不要看妳。妳要負責的就是要盡力去更新自己的醫學知識,在妳所能的範圍下作妳能作的去幫助他們,而且要記住自己不是全能的(醫生也會感冒啊!我有些時候很難了解為什麼有些病人看到醫生感冒就會大驚小怪的),只有神是全能的!
甚至在建立人際關係上也可以應用:不可能每一個妳所相遇的人都會覺得跟妳玩再一起很好玩,並且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朋友圈,甚至有權力選擇不喜歡妳。跟別人的交流的重點不是如何讓別人喜歡你,而是幫助別人能夠喜歡他們自己。妳要負責的就是可以思考看看[妳能為她做些什麼],用正面的眼光去看他人,並且具有建設性的建造他人又不虛假。所以,放下重擔,不用期待人們的掌聲:我們做好該做的,結果交給神。
[為別人負責](越線)與[向別人負責](健康界線)的對比
|
為別人負責 |
向別人負責 |
作法 |
糾正、保護、拯救、操控、不願意聆聽 |
同理心、鼓勵、分享、真誠果敢、敏銳、聆聽 |
我感覺 |
好累喔!焦慮、擔心、要為結果負責 |
放鬆、沒有壓力、了解情事的發展、肯定自己的價值 |
我關切的 |
解決他的問題、答案、現況、細節、自己和對方的表現 |
以對等的地位與對方談話(而非上對下)、聆聽她的感受和想法、尊重他 |
角色 |
我是操控者期待他照我的意思做→常因我們捨不得看到對方因自己的錯誤的決定而受苦 |
我是幫助者、引導者、我能信任他,對他放手→作你能做的,把對方的責任還給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