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牧師講到,花很多時間親近神不等於「屬靈」~ 親近神,絕對是好事,但是要察驗心裡的動機,畢竟,上帝是鑒察內心的。

 

我同意:真的要小心不要把[表現導向]帶入教會,因為我看過很多第二代基督徒被[表現導向]的第一代基督徒害慘。更不要因為在職場不被看重就把教會當作表現的舞台。

 

劉三牧師又講到,一個人把自己關在偏鄉山野,終日讀經禱告,這當然可以,這是他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他將來自己對神交帳,但是旁邊的人千萬不要說他「屬靈」,說不定他是定性太差,抵擋不了現實的誘惑與殘酷才遠離塵囂,也或許他挫敗到萬念俱灰,不想再食人間煙火,只想尋個地方等候被提。

 

我覺得,重點還是動機。不過,時常省查自己的動機就夠了,對別人還是睜一眼閉一眼,不要亂給別人貼標籤。

 

劉三牧師提到: 教會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增長」而是為了「改變生活方式」,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教會跟家庭一定不能分開,甚至教會跟學校也要合體才行。教會的存在本來就為了走入人群,當年馬偕才會去拔牙,又設學校,宣教士也蓋醫院,哪來「教會增長,壯大組織」這種思維?

 

教會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路線」而在於跟「家庭」脫節以及跟「學校」(畢業後就是職場)脫節,也就是跟「真正的生活圈子」脫節。

教會一週只佔24小時,頂多10小時,跟學校(職場)一天就8小時徹底脫鉤,所以一個基督徒在教會跟學校(職場)常常是二個樣子,傳道人卻只關心他有沒有來教會,這真是嚴重的偏差。

甚至教會還跟家庭搶時間,這更是離譜,很多「服事很重」的人,根本沒辦法有好的家庭生活,這樣的教會現象只有「匪夷所思」能夠形容。

 

教會根本就應該打散再打散,比便利商店還密密麻麻,那才是合理的,只要二三個人就開始思想,我們能為社區跟公司做什麼,這才是教會的本質啊!

 

我覺得:

1) 有全職呼召很好,但只有少數才有這種特別的呼召,因為假使所有的基督徒都被召去當全職牧師,那還有誰留在職場及社會裡發揮影響力呢?

2) 在教會服事也很好,可以在一個相對下比較安全的環境中學習到很多東西,是個好開始。我自己也有從教會的服事中學習到很多好東西。但最終,這些寶貴的技能還是要能拿出來在職場與社會使用,才算是沒有與「真正的生活圈子」脫節。不要說在教會是一個樣子,在職場是另一個樣子!

 

劉三全文:

 

1)      花很多時間親近神不等於「屬靈」

 

啥?等等。。。什麼意思?

不是我花很多時間讀經禱告就是「屬靈」嗎?

如果連這樣都不屬靈,那怎樣才是屬靈呢?

 

在基督教背景長大的我,不知道聽過多少次有人告訴我「某某某很屬靈,因為他每天花很多時間親近神。。。」

這當然是好事,但是當我接觸某某人以後卻赫然發現實在是個「怪人」,有著一套獨特屬靈思維,要是可以選擇,我會離他遠一點。

這就像印象中「輕聲細語」就等於「溫柔」一樣,可是真的跟這種人接觸,卻有蠻多其實是「矯揉造作」。

「仙風道骨」一直是一種刻板印象的宗教意境,不幸地;有些基督徒也追求一種屬靈的意境,這其實是受了「道教」影響。

聖經中教導我們的不是一種「屬靈」氣息,而是「如何對付罪」。

言下之意就是「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也就是「不必特別高舉某個人」,這個人要禁食禱告,那個人要苦讀聖經,那都是他的事情,跟「屬不屬靈」沒有關係,一旦基督徒有了這種形式上的「屬靈觀」,後續就會產生「聖品階級」,接著就會有實質階級然後產生權力腐敗,這就是教會歷史走過的路。

一個人把自己關在偏鄉山野,終日讀經禱告,這當然可以,這是他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他將來自己對神交帳,但是旁邊的人千萬不要說他「屬靈」,說不定他是定性太差,抵擋不了現實的誘惑與殘酷才遠離塵囂,也或許他挫敗到萬念俱灰,不想再食人間煙火,只想尋個地方等候被提。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看不見的理由推動他做某件事,至於「屬不屬靈」根本就不應該是重點。

遺憾的是;教會界常常用「花多少時間親近神」去打分數,這真是莫大的悲劇,也是另一種律法主義跟行為主義的陷阱。

聖經指示我們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結果子,葉子不枯乾。

人來到世界上是有責任的,背起十字架去實踐使命,才是基督徒關心的重點,你想避靜就去做,你想讀經禱告就去做,不要因為「這樣比較屬靈」才去做,也千萬不要去羨慕或是敬佩花很多時間親近神的人(尤其是牧師),因為這樣做只會讓我們離真理更遠而飄向虛無的意境。

親近神,絕對是好事,但是要察驗心裡的動機,畢竟,上帝是鑒察內心的。

 

2)      教會的問題不是「路線」而是「封閉」

 

不知道何時開始,基督徒之間除了互相探詢「你在哪裡聚會」以外,還要加上一句「你教會走什麼路線」。。。

教會有「路線」實在是一件很怪的事情,教會應該是全世界最單純的團體,是沒有利害關係,沒有階級,不會腐敗的地方才對,因為教會只是一個「彼此相愛」的群體,這個「愛」建立在真理之上而非人情,所以教會就是「教導聖經的地方」,毫無疑義!不是同鄉會,不是聯誼社,更不是十字架連鎖關係企業慈善團體。

曾幾何時,教會居然成了娛樂的地方,重視音響燈光設備,教會也成了相當商業的地方,開始比較人數與規模,甚至開始重視「策略」跟「方法」,這種漸漸挪移帳篷的文化著實令人憂心。

 

如果讀者是基督徒,一定要知道,今日教會最大的問題就是「看重增長」,任何一個看重增長的教會幾乎都無可避免走上「世俗化」的結果,因為「增長」本來是一種自然的結果,而且應該是「到處去植堂」才符合耶穌說的「往普天下去」,然而;「教會增長」卻已經變成了「目的」,所謂「教會增長」居然是指母堂規模擴張要不然就是世界各處插旗子,建立自己的勢力,這跟聖經中的教會已經相去甚遠,當所有的會眾為了增長而歡呼的時候,耶穌恐怕就退到曠野去了,這是聖經的記載。

教會真正的大破口還不是增長而已,而是跟「家庭」與「社會」脫鉤。

教會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增長」而是為了「改變生活方式」,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教會跟家庭一定不能分開,甚至教會跟學校也要合體才行。

想想看,一個基督徒一週只花二小時上教堂就能「活出基督」?不可能吧?有一位猶太人牧師說得很好:「我從猶太人背景來看牧師這個角色,他最重要的事就是教導會友把信仰帶回家,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了,牧師怎麼會變成一個團體的總經理?」真是一語道破!

猶太人之所以能夠在滅亡幾千年以後重建家園,主要關鍵就是「教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這才是上帝的心意。

華人的背景會讓一個人信主以後「家庭」「教會」「學校」呈現拉扯與分裂狀況,家庭只剩身體照顧功能(有些家庭甚至連這個功能都沒有),學校的教育每下愈況,學到的壞東西多過好東西,教會已經處在「孤掌難鳴」的處境下,如果又走上「增長」這條不歸路,基督徒的信仰之路肯定崎嶇難行。

所以;教會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路線」而在於跟「家庭」脫節以及跟「學校」(畢業後就是職場)脫節,也就是跟「真正的生活圈子」脫節。

教會一週只佔24小時,頂多10小時,跟學校(職場)一天就8小時徹底脫鉤,所以一個基督徒在教會跟學校(職場)常常是二個樣子,傳道人卻只關心他有沒有來教會,這真是嚴重的偏差。

甚至教會還跟家庭搶時間,這更是離譜,很多「服事很重」的人,根本沒辦法有好的家庭生活,這樣的教會現象只有「匪夷所思」能夠形容。

 

鄭捷的事件暴露出整個社會千瘡百孔,基督徒如果到了這個地步還不認真思考我們存在的價值?教會也只是虛應故事禱告一下而沒有痛定思痛想一想「我們到底為社會做了什麼」,那麼;教會也一定會被社會切割的(反正我們早就自己跟社會切割了,無所謂?)

教會的存在本來就為了走入人群,當年馬偕才會去拔牙,又設學校,宣教士也蓋醫院,哪來「教會增長,壯大組織」這種思維?

教會根本就應該打散再打散,比便利商店還密密麻麻,那才是合理的,只要二三個人就開始思想,我們能為社區跟公司做什麼,這才是教會的本質啊!

如果身為基督徒的你還在醉心於「教會增長」,滿腦子想「如何讓我教會的人變多」。。。恐怕也只有「無可救藥」四個字可以形容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會 社會 劉三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oodyvo 的頭像
    goodyvo

    王盈方醫師瘋狂之旅 Dr Yvonne Wang's Blabberings

    goody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