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93650_10156918101730276_524134788_o.jpg

最近參加了一個教牧諮商課程:三一原型門訓協談工作訪,受益許多。我覺得自己跟神的關係以及自己看自己的眼光都還算健康,因為這些都曾經被神給醫治過,也透過許多書籍得到理智上的認知。但是時常還是會卡在人際關係。之前就有聽說過三一原型門訓協談的創始人林瑜琳博士,因為我們教會的牧師夫婦以及我一位朋友認識她。之所以會上這個課程是因為今年三月有一段人際關係面臨瓶頸,於是發了一個訊息給教會師母希望間接的向林博士求助。同時,師母也剛好收到林博士的邀請,說她們的協會即將在今年六月在雪梨開課。由於時間點就這麼剛好,所以我就決定報名。上課時發現有很多的內容跟我最近這幾個月發生的一些事情有很直接的關係,剛好與自己的生活有連結,所以受益許多。我之前就已經速讀了林博士的兩本書籍「從聖經中尋見真我」和「神人之間」,但她的新書「上主與家庭」,感覺比另外兩本書籍更加生活化,也比較容易閱讀。(註:藍色字體是我的想法,黑色字體是課程內容)

 

課程中有許多回想,例如先想想自己的角色,優點,夢想及恐懼。

 

另外還有讓我們回想小時候感到快樂的事情(原型快樂)

 

我自己的「原型快樂」:

跑來跑去,惡作劇(把寵物老鼠丟在怕老鼠的父親身上,說鬼故事把小朋友嚇到晚上睡不著,以至於他父親向我媽抱怨),抓蜥蜴(問題是,若是抓到有毒的,自及可能會被毒死),從很高的地方跳下來(不小心可能會骨折)

功課好,成就導向。

 

課程有提到,不要批評這些快樂。例如,把惡作劇看為是一個比較獨特的「建立關係」的方式。我對這一部分比較有疑問,因為人生下來就帶有罪,有些快樂感是帶有自我毀滅性的或踩到他人的權利。如何有具有建造性的幫助他人不要採取具有自我毀滅性的或踩過他人的方式來得到快樂? 我覺得這一部分實際操作起來會有難度。

 

另外,在課程中也有回想自己家庭的運作模式也能更多查覺到自己是否在無意中複製了一些前幾代的模式(約伯記8:8-10)不同家庭背景帶有不同的向心力、表達愛的方式、等等。這些背景上的不同會讓人搓到對方,產生磨擦。我們通常會把上一代的模式帶到下一代。所以,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同:若是看不懂就等於沒接受到愛。但是世界上表達愛的方式不是只有自己的這一種。我想也是:若是覺得只有自己的模式才是對的,並堅持或期待對方一定要照著自己的模式,之後在人際關係的路程上會錯失很多機會,很可惜。

 

林博士最近在基督教論壇報寫了一篇文章:

http://www.ct.org.tw/1283704

對教會作出了一些很精準的分析。裡面很多名詞,像「善惡果」和「梁木」。有些對聖經不熟悉的基督徒可能會看不懂。還是需要課程中的講解與生活化的的例子比較能懂。

 

關係中的第一殺手=「善惡果」,眼光明亮(3:7):

  • 用自己的標準去判斷對方,把自己認為的好壞加強在對方。

 

「梁木」=有色眼鏡與盲點(馬太7:3-5):

  • 內在:受傷經歷,例如被狗咬。
  • 外在:文化灌輸,例如男主外、女主內,功課好才有前途
  • 細胞記憶:老鼠實驗,聞到櫻花的味道就會被電擊,於是老鼠聞到櫻花味道就害怕,結果老鼠兒子聞到櫻花味道也會怕,即便牠沒有被電擊過。
  • 梁木的反應=自己的地雷:過度補償,過度敏感,過度類化。

 

媽媽如何看爸爸會影響到未來你如何看丈夫。把過去的傷投射到現在的人際關係。這就是還未與父母「獨立分化」。

 

對方如果有梁木,你在怎麼解釋,他也聽不進去。對方還沒處理梁木時,自己要獨立分化,不要真的就用對方以梁木看待你的眼光來看待自己。要與重要他人獨立分化,做真正的自己。有時候要否認一些自己的感覺,例如:有時覺得神好像不喜歡自己,但聖經說神是愛我們的。

 

教會的「樑木」:

  • 每個師母都彈琴:這樣很方便,但不一定
  • 牧師的小孩怎麼可以調皮:牧師的小孩跟其他小孩有什麼不同?
  • 讀聖經應該早上讀:用最清醒的時刻讀經
  • 司琴的標準放太高:敬拜者一定要達到某一個標準,或敬拜團帶的一定要讓我感動:難道不是自己是否有火熱的心?
  • 行義過分:達到或沒達到,沒達到就變成丟臉羞愧
  • 模式化:上一代的復興帶來下一代復興的攔阻:僵化,模式化。
  • 做小組不一定是成長的單一因素。

 

華人文化的模式:

  • 用數字衡量成就
  • 小孩子乖乖聽話
  • 權威議題

 

眼光判斷:不要太快下判斷,一判斷下去就把彼此的關係拉遠了。例如,你的「乾淨」和我的「乾淨」是不一樣的。

 

原生家庭的模式不同,要按照哪一家的模式?

差異是一個挑戰。

 

互撞=將對方當成自己。

1) 要求對方,像要求自己一樣。看對方就像看自己一樣;用被責備的語詞,責備對方。

2) 滿足自己,就認為已經滿足了對方的需求。看自己就以為對方是這樣看自己。

 

兩個人都很願意付出,結果覺得失去了原來的我,越來越不快樂。每個人標準不同:快動作的要求慢動作的要快,慢動作的要求快動作的要慢。這樣會覺得自己總是被對方嫌棄。

 

兩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交集及非焦集之處

交集:「你好了解我」。

非焦集之處:看不懂對方。很多時候看不懂就論斷批評。

 

眼光的形塑:

對方的誤會,自己有一半的責任。對方的改變,自己有一半的責任。我對對方的看法,決定性影響著對方的改變方向。

例如:

1) 如果自己雙親裡有一位是掌控形的,以後會對掌控感到敏感,看配偶為掌控形的,即便對方沒有要掌控自己。

2) 新婚太太洗碗,先生在旁邊看然後挑,結果之後太太都不洗碗,給先生洗。

 

認識自己很重要:

親少年找衣服:在認識自己的中,尋找什麼是「我」。

 

婚姻的走向:

  • 我的態度,是讓伴侶知道與我是一體,還是在否定一體?
  • 我的話語,是在建造其靈、還是在砍傷其靈? 是讓伴侶活出真我? 還是失去真我?
  • 婚姻:讓自己成長,還是更沒自信? 即便是好意的,也不一定是建造。
  • 我的行動,是讓對方被歡迎? 還是不自在? 這個需要彼此溝通的,不是放著不管或強逼對方接受。重點不是解決衝突,而是用什麼眼光看待。

 

其他的內容比較是人際關係的一些技巧。不一定都是出自於聖經,但還是有幫助。較健康的互動模式,讓自己以及周圍的人們好過一些。只是有些人際關係的拆毀力實在是太大了,例如:家暴、恐怖情人、賭博。我覺得這些技巧不適用在比較具有危險性的狀況:先逃命比較重要!面對現實的殘酷,終止關係。我們活在一個墜落的世界,惡是真真實實的存在,如果這種時候還把對方想成是甚好的,已經是在逃避現實了。

 

愛的語言(每個人愛的語言都不同):

  • 肯定的言詞:感謝你xxx
  • 品質的時刻:約會,與朋友聊心事,陪伴(不一定要說話)
  • 服務的行動:幫忙你做一些事情,煮對方喜歡的東西
  • 會心禮物:送你覺得他會喜歡的東西
  • 身體的接觸:牽手,擁抱
  • 通常我們表達愛時都是用自己喜歡的愛的語言,所以需要調整,按照對方喜歡的給他。

http://www.5lovelanguages.com/profile/couples/

 

婚姻:彼此幫助,但掛慮增多,也是一種苦難,不被對方了解的孤單。

與重要他人獨立分化:例如媽媽很委屈,爸爸欺負人,女兒長大後:覺得結婚後不要像媽媽。揹起父母的十字架,在自己的婚姻中替自己的父母做更好的妻子或丈夫。

 

獨立分化的步驟:

  1. 我願意去了解父母(態度)
  2. 標定父母裡面的上帝的形象樣式。
  3. 看他們的原型(看看他們責罵、嘮叨、言語傷害、不負責任、太過關心的背後)
  4. 父母不完全,但他們已經盡力了。
  5. 饒恕父母對我的傷害對焦於神,單單成為主的兒女,主的門徒。

 

面對對方的梁木(要先等衝突變得比較緩和時):

  • 知道自己沒有比較好
  • 提醒他/她「我不是」
  • 抱抱安慰對方
  • 肯定其形象樣式

 

面對自己的梁木(當發現自己把對方當作重要他人投射時):

  • 對方碰到我,但我的痛不是對方全部的責任,我自己有一半的責任。用「我」信息,非站在審判者的角度,而是感受的立場。
  • 否定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 跟對方說:Sorry!因為你誤會他/她了。
  • 互補的特別容易踩到對方的傷,因為差距太大了。
  • 不要要求對方接受你的梁木或軟弱。
  • 人會看起來很生氣很多時候是因為受傷。

 

有梁木時,先要轉向神,由神來醫治。

 

「互補」:

  • 「幫助」的字義是互補。
  • 不是互相了解,不是改變對方。
  • 無法了解對方為什麼為某件事情痛苦,因為同樣的事不會讓你痛苦。
  • 無法了解對方為什麼為某件事無能,因為這件事對你來說很簡單。
  • 對方有興趣的東西,感到無趣。
  • 我視為理所當然的,對方無法理解,也做不到。
  • 不能了解,但一直期待對方了解。所以需要把這個期待放掉。例如:為什麼某一個男生會喜歡冒著危險賽車、等等。
  • 不能了解時,不要硬試著了解,重要的是態度要好。可以看不懂。看不懂時,不要用「我」來批評他,要不然會讓關係更疏遠。
  • 我期待他像我一樣,問題是,他不是我。

 

謙卑:

  • 知道自己的有限,走下審判者的位置,不依靠自己的判斷。
  • 知道自己所知的有限。
  • 信上帝愛、看重我們,且已經賜下能力。

 

屬靈人:

  • 與上帝同工,了解人。
  • 自己被主醫治,減少地雷。
  • 不期待對方改變,乃是自己被主改變。
  • 被伴侶傷到時,要到上帝面前尋求被醫治,並饒恕。
  • 如果對方也在受傷狀態,則不期待對方來醫治自己。不可以是討債:「你要為我的情緒負責」,「我的傷都是你造成的」。溝通要有技巧,但有些時候會吵到一種狀況,那些溝通法完全沒效。

 

婚姻是一種共同靈修,不是要對方成為我要的樣子。

上帝我有呼召,對配偶也有呼召。各自都有呼召。也有夫妻一起的呼召。

有些人以為婚姻是生命中的全部。這很危險:就是因為這樣才有危險情人,不讓對方離開。上帝給的天命呼召才是我們生命的全部。不要把所有的時間耗在婚姻當中。

 

婚姻的相處:

  • 討對方的喜悅:對方愛的語言。
  • 對方的傷我要小心。
  • 用真理來管理情緒,不是只是用一些心理學技巧來轉移或發洩。
  • 只要住口就好:要用靈來看對方的靈現在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靈低落就提不起來。靈低落時,向對方講解什麼是正確的的都沒用,因為他們沒有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他可能需要時間在自己的錯誤中學習。靈被建造起來,就比較能分辨什麼是好,什麼不好。
  • 饒恕原生家庭,才能饒恕對方。越討厭/不滿意自己的孩子的父母親,越不喜歡自己。因為投射,對自己不滿意,所以也對孩子不滿意。

 

夫妻之間的三多三少

  • 多關心對方的變化。
  • 多發現對方的優點。
  • 多講正面的話。
  • 少抱怨。
  • 少指責。
  • 少誤會。

 

界線與尊重:

  • 「敬畏基督,彼此順服」:我們要相信對方是上帝甚好的傑作,但有時候獨特到看不懂對方。
  • 幫助對方的靈強健:幫助對方找到興趣。
  • 自己有責任保護自己的界限。有些人自己的事不顧好,一直顧別人的事。有些人只顧自己的事,不顧別人的事。不要叫對方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不要一直想為對方的情緒負責任。
  • 敬重/不削。不要用不以為然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看不懂的東西。

 

眼光的轉變是心思意念轉變的第一步。其餘的人際關係技巧可能還是要透過日常生活以及進一步的溝通技巧課程來學習。

 

課程的負責機構:心靈家園

https://www.soulhome.org.tw/

也感謝課程講員施仁誠牧師、許玉華師母辛勞的擺上!

arrow
arrow

    goody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