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施以諾寫的一篇文章 【過度關心,讓人把心關】:
「我曾經有位朋友滿懷期待去加入了某個團體,然而,當他後來再跟我提到那團體時,竟是面露不悅,甚至表達自己很受傷。當下我其實有點意外! 因為那個團體在外的名聲非常好,在我的認知,加入那團體應可得到不錯的關懷或造就。是以我便問他:「究竟這團體是哪裡令你不滿意?」那朋友這才娓娓道來,說到他剛進入那團體時,便有人積極的來「關心」他,這其實是好事,但來關心他的人沒多久就開始問到他許多私密的事,並一再表示希望能針對那些問題更瞭解、幫助之,甚至有些強勢的一直觸及他的私人問題,並很快的給予他意見。這種態度,反而讓我那位朋友頗感違和,便覺得不想再繼續融入那團體… 在會談倫理上,一個人能問當事人多隱私的問題?能給當事人多入骨的建議?不在於表達關心者擁有怎樣神聖、專業的頭銜,不在於輩份,不在於血緣關係有多近,也不單在於說話的立意是否良善,乃在於您與當事人的關係建立得有多深!」
http://www.cdn.org.tw/m/New_Info.aspx?C1ID=01&C2ID=0102&ID=5150
這文章的標題大大的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大概能體會以上文章裡所形容的這種感受。有些時候我們在不是跟另一個人很熟悉時,可能會按照自己過去以往的人生經驗去分析另一個人。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的世界觀都是獨特的,都是從我們自己的人生經驗形成的。我們不可能看到別人就腦袋空空,完全沒有想法。如果兩個人還沒有很熟,但從談話的交流其中有一方就感到另一方已經先對自己進行了很多分析,下了很多定論,而且誤解重重,可能就會意志到需要花很多時間與對方溝通與建立關係,才能減少誤解。若是一個剛踏入新團體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可能就閃人了。畢竟,要進入更深的彼此了解,是一件很費心思的過程。有些時候,當一個人原有的世界觀受到挑戰時,會開始出現一些防衛的反應。坦承的溝通是帶有風險的,甚至可能還要經歷幾段衝突與和解。很多時候因著人的身量的有限,這樣的過程,只能選擇性的使用,需要禱告求智慧。
其實,我們多多少少都有誤解過別人及被別人誤解的經驗。林瑜琳院長在【神人之間】提到:「好友、配偶、親人有時會與我們有共鳴,但是,人生大部分的時刻,卻是必須面對不被了解,甚至是被誤解冤枉的情景,對耶穌而言,也是如此…」
其實也有很多時候,關係都已經很深了,仍舊會出現誤解。
林院長在【從聖經中尋見真我】提到:「像耶穌一樣放棄權利、放棄掙扎、 “let it go” ,乃是基督教傳統的心理治療方式之一... 「關注些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生命品質之方向。有人關注暫時的事物,有人關注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