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5094x.JPG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責備」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污辱人】:

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2349

 

裡面提到:【當人犯錯時,確實需要被糾正、被提醒,才會改過與修正。但是,請不要忘記,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尊重」「責備」不是比賽看誰講話比較難聽,也不是比較刻薄孩子真得有那麼的「不堪」嗎?真得那麼的「壞」嗎?至於年紀較小的小小孩子,難免會聽得似懂非懂時,請帶著他的小手小腳做一遍「正確示範」,往往比你說一千遍「不可以」來的有效多了不要「全身帶刺」的來教導孩子,結果孩子還沒學會之前,就被戳的滿身是傷。】

 

我覺得這樣的原理也可以應用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我們可能會從一些課程或聖經的閱讀學習到很棒的教導。我覺得,那些教導是要讓我們有更多的自我察覺力,是拿來要求自己的。如果我們拿這些教導不斷的去衡量別人、要求別人、或變成一個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我達不到x標準,所以我很爛、不如別人。我達到x標準,所以我比別人棒。A不如B、等等),這些教導所帶來的傷害很有可能會大過幫助。

 

成年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我察覺力,對於自己有的優缺點自己心裡有數,不需要旁邊的人好像家長指責小朋友般的不斷地來提醒自己有哪些缺點。如果真的是一個缺乏自我察覺力的成年人也不會因為這種方式的提醒變得更有自我察覺力。甚至,每個特質都有正反面,例如: 辯解能力強vs好爭辯、隨和vs拿不定主意、等等。

 

而且,每個人在不同方面的成長速度都不同。例如:A覺得x標準很容易達到,B不一定覺得x標準很容易達到。如果A按照自己的標準去看B,可能會覺得「這麼容易的事,這個人做不到。他是懶,還是有什麼人格缺陷?

 

另一篇文章【《會心一筆》期待的功課】提到:

https://www.ct.org.tw/1318816

 

【人與人之間,小自家庭大至社會,常因不同期待而產生磨合。事實上,每個人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養成不同的價值觀與處事習慣,當任何人期待對方照著自己的想法做,若未先認同對方情感、建立基礎共識,本來的美意可能造成角力,再好的立意都必損傷。】

 

有很多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好像只有一種方法才是對的。就連聖經的解讀就會因著每個人的天生腦袋結構、思維及人生歷練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讀。所以,每個人對自己生命中的人事物所抱有的「期待」都很不同。例如:A可能期待男友在情人節為她預備禮物,覺得男朋友就是應該在情人節送禮物。B可能一點都不在乎情人節有沒有禮物,而是比較希望男友更多的講一些肯定的言詞。如果B的男朋友真的沒送B禮物,然後A看到了,並按著自己的思維與期待去看這件事,她甚至有可能會跳到一個結論: B的男朋友不愛B!

 

【有人說:「一個成熟的人會握住自己的快樂鑰匙。每個人心中都有把快樂的鑰匙,我們卻常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有時期待主事者能多做點什麼,卻沒能做到,不由得產生自憐與怨懟。 我們要小心,這種態度並不能改變什麼。」】

 

我們真的需要時常回到神面前,因為沒有神的幫助時,人真的很軟弱,容易出現自憐與怨懟的念頭。例如:當我在某件事上掙扎時,旁邊的人說了帶有抱怨或取笑的風涼話,又不順手幫幫忙。如果我們在某件事上付出了很多,還是會期待有些回報的,例如:看到有人際關係的進展、事工上的成長、靈魂得救、某某人的生命有更多的成長、等等。豪無條件的付出,這種境界很難達到(至少目前的我是達不到的)

 

【羅馬書八章26節啟示著,祂了解、且在乎我的感受。「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雖然難過時,禱告多半從自我中心抒發,神卻讓我學到:少求受服事,但求服事人;少求被了解,但求了解人;少求被安慰,但求安慰人不妨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所要的告訴神,相信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

 

這是我時常需要提醒自己的。

arrow
arrow

    goody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