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長大的徵狀
過度需要認可 |
|
恐懼別人不贊同 |
|
罪惡感 |
罪惡感的來源和得不到父母的贊同有關係。沒長大的人也會為帳單、截止日期、功課、和任務覺得有壓力。這些要求好像父母一樣,他們覺得有服從的壓力,否則他們就是「壞」。 |
性的掙扎 |
畏懼權威的人常常遇到性的掙扎,因為他們還沒有走過青少年的反叛期,沒有和父母意見不同的經驗,沒有克服罪惡感。性對他們而言,仍然是一種禁忌,因為孩童沒有性行為。 |
害怕失敗 |
他們的內心覺得他們的行為會被論斷及否定。 |
需要准許 |
他們甚至在談話中常常問「我可不可以發言」?其實他們根本不需要這樣問。 |
「你不可以這樣」徵狀 |
有人想出做事的新點子,他會說:「你不可以這樣」,或「行不通的」。他們對任何新事或創意好像有一道牆。 |
自卑感 |
當父母沒有尊重孩子,他們必須時時看人臉色時,他們會有自卑感。 |
競爭性 |
既然要與人平等意味著和父母爭奪「上司」的角色,沒有長大成人的人,從未建立與人平等的地位,他們會展現競爭性,尤其是與他同性別的人。他們仍然試著與父母相等,所以每一個情況他們都覺得有競爭性。 |
失去能力 |
一再地在人際關係放棄能力,或一再的覺得自己失去能力。他們不知道好的關係應該是彼此順服。他們會一味地將能力全給另一方,然後向順從父母般地聽對方的。要他們做頭,簡直是個燙手山竽,最好趕快丟給別人。 這種人很多時候會把能力全交給了控制支配型的人。太多人想在別人生命中扮演神的角色。很多屬靈領袖以為自己需要做別人的父母,而不是把人帶到成熟的地步,使基督做他們的主。每一個人都可以與神有單獨的關係,他們可以聽教訓,並決定要相信什麼,而非由別人告訴他們該相信什麼。 |
不能接受差異 |
如果有人想法不同,他們就是錯了。他們無法接受不同的意見。他們也會把不同品味看成對錯的事。 |
不是黑就是白的思想 |
|
論斷 |
會論斷的人把自己和權柄律法融合,以致看低所有的人。會論斷的人不把自己看為罪人,因此他們不饒恕,也不慈愛。相反的,他們否定自己裡面的罪人,好像自己是完美的,超越了罪(太23:27-29) |
焦慮 |
害怕別人不贊同 |
衝動和壓抑 |
|
優越感 |
有些人總是可以找出自己比別人好的地方。有點像自戀,或理想主義,其實就是喜歡在別人之上。 |
做別人的父母 |
有些輔導或教師直接告訴別人該如何做。他們不去培養對方成熟的處事能力,而叫對方依賴他們。他們喜歡控制他們下面的人。你可以察覺這種喜歡做人父母的人,他們常常說「你應該」。 |
痛恨權威 |
永續的青少年,從不與自己的成人地位認同,老是用青少年的態度對付權柄。只有警覺到自己的叛逆,才會悔改。 |
沮喪 |
自我批評。 |
依賴 |
有些人積極地避免自己負責,而去找一些人來做他們的父母。他們把自己生命的執行能力交給別人。需要別人做決定的人缺少自尊,而他們也常對父母形像的人發怒,因為這樣的人使他們長不大。 |
將權柄理想化 |
通常對權柄認同的人,知道他們和一般人一樣有弱點。但將權柄理想化的人,他們認為權柄人物是完美的,他們已經有自己在別人之下的假設。 |
將童年理想化 |
有些人將童年理想化,視之為唯一值得活的一段生命。他們拒絕成長,將成人貶值。 |
留言列表